协同共育,科学衔接——明珠幼儿园“四位一体”的幼小衔接共育行动
2025年5月15日—16日,由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主办,明珠幼儿园承办的“幼小衔接”专题研讨活动成功举行。市、区两级学前教育教研员,石湾片区小学、幼儿园的校(园)级领导、骨干教师,广东省高质量幼儿园共同体带动园,以及新疆伽师、贵州黔东南、茂名、云浮、禅南合作结对园的园长、骨干教师超过600人通过线下、线上方式参与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了多名资深专家莅临指导,通过同课异构、专题讲座与案例剖析,探索幼小衔接的科学路径。
佛山市教育局学前教育教研员赵嘉茹老师为活动致辞,对各位专家的莅临指导表示感谢,高度肯定了明珠幼儿园的专业平台支持及玫瑰小学的主动衔接实践。她强调,佛山市2024年全省率先启动幼小衔接项目,以实践与科研双轨驱动创新成果。禅城区作为广东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提升省级实验区,积极探索“1+3+N”协同模式,推动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升,取得显著成效。明珠幼儿园作为禅城标杆获评省级示范项目,以科学理念助力儿童成长,期待未来持续引航,与禅城幼教同行共同努力,为儿童提供更优质的成长环境。
佛山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钟媚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幼小衔接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关乎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需以科学衔接助力幼儿平稳过渡。钟教授点赞本次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推动跨区域教研资源共享,为区域内外幼小衔接工作注入新动能。她期待禅城区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衔接机制创新,继续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大班是幼小衔接过渡的关键阶段,明珠幼儿园与玫瑰小学深度教研联动。当天,以“人际交往”主题开展的“幼儿园—小学”同课异构。明珠幼儿园大班级教师岑韵晴与玫瑰小学一年级教师陈娇以不同学段视角进行教学现场展示。两位老师通过故事共情、思维发散、小组合作、实践体验等环节,帮助幼儿理解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掌握主动交朋友的技巧,为进入小学阶段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明珠大班的萌娃沉浸在活动情境中,用气泡图的工具呈现“弗里达被起绰号”的解决办法,用“大猩猩”交朋友的方式与现场专家、老师们互动,结交新朋友。童言趣语,妙语连珠,展现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温暖的共情力,将“社交密码”化作真实生活里的自信表达。
黄瑾教授在点评中指出,两个课例生动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衔接理念,高度肯定同课异构的形式,将幼儿进入小学需面临的人际交往问题以具象的情境呈现,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学会经验迁移。黄教授指出,幼小衔接是双向衔接的过程,教师需要聚焦幼儿经验的连续性,多方面协同推动科学衔接。
明珠幼儿园孙碧仪老师以“协同共育·科学衔接:构建‘四位一体’幼小衔接共育系统的明珠行动”为题,介绍了“幼儿园—学校—家庭—社区”紧密合作的共育系统,实施了幼小联合教研、重点衔接活动、家长老师上岗、社区社会实践等行动,积极探索幼小衔接的科学路径,未来将持续优化幼小课程衔接、完善联合教研机制、进一步提升共育质量。石湾片区的石湾第一幼儿园、禅城区中心幼儿园、惠景幼儿园教师代表分享了幼小衔接案例。
专家们对四所幼儿园的案例进行细致与全面的点评,肯定各园所在幼小衔接工作上的主动努力与有效探索,并结合新课标和课程改革要求,建议进一步将幼小衔接融入幼儿生活与游戏中,推进幼儿园与小学教研联动常态化,打破学段壁垒,实现幼小科学、幼小的衔接。
本次活动特邀学前教育领域权威专家,围绕“幼小衔接”主题,展开前沿理论与一线实践的深度对话。
黄瑾教授以《高质量视域下的幼小科学衔接》为题,结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政策指引,强调幼小衔接应聚焦学前教育内涵质量的全面提升。她指出,教师需以幼儿发展的连续性为桥梁,从课程视角优化关键要素推动幼小衔接从“让幼儿准备”转向“为幼儿准备”,通过“幼—小”课程一体化贯通实践,突破学段壁垒,并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支持性平台,以机制保障实现科学衔接的系统性与长效性,为儿童创设高质量过渡环境。
周燕教授以《新课标背景下的幼小衔接》为题,结合《学前教育法》要求,强调规范办学行为、根治“小学化”问题的迫切性。她提出双向协同路径:幼儿园需立足儿童本位,深化游戏化、生活化课堂改革;小学应坚持“零起点”教学,聚焦核心素养衔接。双方需共建课程目标与教学方式的协同生态链,形成科学完整的幼小衔接体系,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基。
谢德新教授以《幼小衔接联合教研共同体的组织创新及推进策略》为题,从时代需求、理论基础、实践困境、变革方向、突围路径五大维度,系统剖析联合教研共同体的构建逻辑。他提出,需立足“真问题、真情境”,通过“分层教研网络”创新组织形式,以问题导向与目标引领双轮驱动,构建“三分系统、三多教研形态、五维支持体系”的实践框架,实现幼小衔接从理念到落地的科学转化。
以衔接为桥,共赴教育未来。未来,明珠幼儿园教育集团将继续深化“多方协同、多维赋能”的衔接模式,联动小学、家庭与社区,加强教研联合,构建幼小衔接的“生态共同体”,推动衔接从“经验驱动”迈向“科学引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温暖且有准备的环境中自信迈向人生新阶段。